在之前那篇《体育运动与弄堂游戏?!那些上海人懂的(上)》一文中,笔者介绍了足球、乒乓球怎样从西方传到中国,今天继续来写写篮球和网球,也算是下篇吧。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有我们今天那些熟知和热爱的19个体育项目先后进入上海。当时的篮球运动不仅在社会上流行开来,素来得风气之先的学校里,这项运动的普及程度也不相上下,校级篮球队广泛成立。当年,学校里的功课并不轻松,可是学生们还是乐于在课余时间打打篮球、放松放松。不少学校还为此建造了专门的篮球馆。今天,在当年有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也就是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内,还保留着1918年建造的篮球馆。
1925年起,篮球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市范围以及全国范围的篮球比赛纷纷举行,上海一些篮球队甚至还参与了许多国际性的比赛。虽然当时国人的篮球技术同今天相比不算成熟,但球场里球迷的热情丝毫不输给今天,凡是有支持的球队打球,体育馆里总挤满了连夜排队不睡觉的的球迷。
图说:上海小囡欢喜篮球运动(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篮球、乒乓球等运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有一项运动正好相反,那就是网球。由于网球场地的建造要求较高,容纳运动人数又少,加上球与球拍价格昂贵,又对着装特别的讲究,因此这项运动从登陆上海起开展的范围并不广。但这项运动充满时尚元素,又能彰显运动者身份地位和礼仪教养,自然成为当时最老克勒最时髦的事情。在早年的上海,打网球的潜台词就是时尚、洋派、活泼,还有富有、名校出身和一口流利英语。原上海五星体育电视频道首席编辑、上海题材作家袁念琪——
“现在我们谈话的电视台对面,最早有一个乡村俱乐部。原来上海道台的别墅就在电视台这个地方,过去也有网球场。还有一个细节。打网球不是成为一个身份象征很时尚么,汪伪特工总部里面有个大汉奸吴四宝,他家里也弄了一个网球场,附庸风雅,因为那时候,打网球是一种时尚,上海人说‘有腔调’,就像现在有的人家大house里要弄个游泳池一样。还有,我看到过当年的一幅漫画,就是说有一位上海小姐,天太热了家里太闷了,所以要到外面去打网球。这位小姐网球技术老差的但是脾气蛮大的,球接不住,或者就干脆打到外面去,于是她说了——‘最好网球拍像个圆台面就好了’。
其实,华人打网球还是从学校开始的,当时的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的交通大学,该校的负责人就规定学生打网球至少每个人每个星期打三到四个小时,学校还为学生出钱找球童专门为学生拾网球。”
图说:曾经的“上海网坛三杰”,左起吴生康、梅福基、朱振华 来源/CTA TOUR
网球到今天,早已不再是花费昂贵的贵族运动,住宅小区会所、体育场上,都有设施完善的网球场。上海喜欢打网球的人也开始多起来了,沪上也有了一些网球俱乐部。
篮球、网球等运动需要一定的运动装备和必要的运动场所,那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上海市民便开始寻找花费不多却健康有益的体育项目,他们的体育选择也充满了民间特色,比如跑跑步、跳跳绳、下下棋,最夸张的不过是扛个门板、放排砖头、再寻两块菜板、一个小塑料球,打打山寨乒乓。1960年代起,居住在里弄里的孩子们中间,出现了一些有趣甚至是古怪的运动项目,比如,吊单杠、扳手腕、“竖蜻蜓”,而且是就地取材。上海题材资深作家管继平——
“以前弄堂里体育活动除了踢球打牌外,跳高、练体操什么都有的。比如跳高,我们那个时候是拿那个晾衣服的竹竿,一头顶着墙一个用手扶着,让小朋友来跳。体操呢,我们以前喜欢把单杠装在自己门框上,就是找个自来水管把它锯成一个杠同门框差不多宽度。我小时候住在石库门,石库门都有木头门框,然后在木头门框上打两个洞或者做两个木头架子,就把单杠架上去。过去还有吊环,我们弄堂有水泥横梁,把吊环挂上去,大家就撑吊环,弄个90度啊什么的。当然同专业的不好比,但是却是现在讲的那种民间体育达人,(笔者:我发觉弄堂运动还真要有民间智慧)对的,一个要想得出,一个还要有能力的哦。”
图说:上海弄堂游戏(图片来自网络)
那个时候,弄堂里的体育运动根本不用动员,自是一派虎跃龙腾、勃勃生机。管继平——
“我们那个时候练身体其实也是一种娱乐,因为那时候白相的东西少,不要说电脑,电视也不是很普及,这个也是一种游戏。大家互相之间要然苗头,比如拗手劲看谁力气大,跳高谁跳得高,如果这个小朋友他是我们这群里面最厉害的,大家自然而然就对他有一种崇拜感,用现在的话么就是拥有大量的粉丝。”
图说:上海弄堂游戏(图片来自网络)
国人的体育热情被完全点燃,不仅全民参与体育健身,而且还纷纷购买球拍、棋具、运动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支持体育事业,对潮流和新鲜始终保持着敏感和热情的上海人中间也就刮起了“体育风尚”。原上海五星体育电视频道首席编辑、上海题材作家袁念琪——
“我们小时候服装比较单调,但是运动服色彩比较多。上海人把运动衫叫线衫,运动裤叫线裤。当时不把运动服穿在外面,穿在里面比较多,但穿在里面还要显摆的,比如把领子翻出来,这上面还要弄点花样,同人家不一样。穿线裤呢,要把裤脚露在外面,好像说侬这个人蛮懂行的。当时运动服比成衣成裤贵一点,以晴纶的算好了,而且有的颜色像有荧光一样。当时还比较时髦的,是喜欢穿用地方名字的运动服,这个穿出来肯定说明你是专业运动队的,既是展示,也是一种时髦。”
毫无疑问,体育始终与上海“亲密接触”着,如今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到处可见热衷于运动的老老少少。而且我们可以说,近代以来,上海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像体育一样,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的参与者。这源于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它对健康体质的形成和对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作用,为上海人所认同。